| 專題首頁 | 專題簡報 | 網站導覽 |



深度報導-- 古宅屋脊

 
馬背馬背

■馬背的源起

  馬背的建築閩南和粵東,來自於常使用在古宅和廟宇之屋頂中,一般常用燕尾、馬背或瓦鎮三種。馬背在閩南的泥水匠稱之為ㄍㄨㄧ  ㄊㄠ(箍頭),而在客家泥水匠稱之為棟頭。

     

馬背與瓦鎮並存的青錢第

→探索地點:三坑老街青錢第、樟樹下星聚堂 -- 三坑子113號

  在青錢第的後方,可以明顯看出青錢第的屋有馬背與瓦鎮,其中馬背又有三種形式,最高的是火形馬背,其次是木形馬背, 在瓦鎮之旁的金形馬背水次之,而位於東側的護龍則有水形馬背。

馬背與瓦鎮並存的青錢第馬背與瓦鎮並存的青錢第
     
火狀馬背火狀馬背
木形馬背木形馬背
金形馬背金形馬背
水形馬背水形馬背
火狀馬背
木形馬背
金形馬背
水形馬背
     
     

■ 馬背與風水

  常聽人說馬背的形式與陰陽五行有關 ,若是欠水則用水形的馬背形式,若是欠火則是用火形馬背,根據國立藝術中心高燦榮教授在馬背尊主與五行一文中指出,就他所走訪泥水匠及屋主所作成的調查中顯示,很顯然與陰陽五行是沒有關聯,而多數的屋主表示馬背的形式是由泥水匠來決定,而泥水匠則是傳承師傅的做法,師傅蓋什麼形式,就蓋什麼形式,並沒有特別的用意。而一戶人家的屋頂有多種馬背景的形式,純粹在於他的裝飾性,除此之外也兼具美觀的考量。

     

瓦鎮

→探索地點:三坑老街青錢第、三坑子93號徐宅、大平紅橋旁的古宅

 瓦鎮出現的年代是在日據時代,我們在古宅上看到在兩個垂脊交接處的小型圖案或立體物,那就是瓦鎮。瓦鎮大致上只在台灣才有。 瓦鎮的出現最初是因為裝飾之用,在瓦鎮是塗上灰泥或加附一層白灰,圖形簡單,三坑所見大致為梅花瓣形

瓦鎮瓦鎮
 
 
燕尾脊 燕尾脊
星聚堂星聚堂星聚堂
■燕尾脊

→探索地點:星聚堂 -- 三坑子113號

  星聚堂是位於樟樹下的古宅,屬於硬山頂式的建築,屋齡甚至於超過了三坑老街的青錢第古宅,和青錢第古宅一樣是個典型的三合院。
 

潛龍國民小學製作

指導老師:周俊宏(網頁製作組)、周榮輝(攝影組)、陳全權(訪問組)
學生成員:陳晉敏、賴昭如、任書緯、姚筱妍、曹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