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專題首頁 | 專題簡報 | 網站導覽 |



專題深度報導

 
 

■原始時代

在以前台灣都是一些森林地帶、原始地帶,原始地帶的時候,人家住在那邊,當時是散居各地,彼此互通的情況很少,彼此要聯絡,必須要有條路聯絡,二家之間聯絡的路稱為「聯絡道路」。

到田裡工作,工作的道路,是屬於家裡的道路,尤其是原住民需要到某地打獵,打獵的時候,每隔幾天就會一次,經常走的路,就稱為「獵徑」。

部落與部落之間,彼此之間來往,長大之後,與其它部落有嫁、娶的關係產生,因為對外的道路僅此一條,所以又稱為「婚姻道路」。

 
 

■漢人從唐山過台灣

  漢人從唐山過台灣,就慢慢的開墾,開墾後所做的辛苦的東西,一定要拿出去賣,賣的時候一定會有一個做生意的,東西要送到做生意的地方,常常都會有一條固定的路,久而久之,走的比較多的路,就變成現在的「古道」。

,人常常走來走去,生意愈做愈大,人愈來愈多,官府也設在此處,以前官人都是坐轎,以四人抬,比較?,所以在清朝的時候分成兩種名稱,一種是「民道」,一種是「官道」,現在的縱貫公路在當時就是「官道」,各家人要到「官道」之間所在走的路就是「民道」。

民道是三尺寬,紅橋旁的小路就是「民道」,石門國小旁的就是「官道」,差別在於寬度,雙手張開伸直,大約與其同寬的就是「官道」。

「官道」比較平,運送東西,車子要走,路要比較寬,有時要會車,「官道」大部分是由一些生意人、墾手出錢來開的,因為以前繳租,土地都是租給人去開墾,他們要交租金,租金大部分都是他們種了什麼東西,抽成的,東西要送到地主家去,所以那些路大部分都是地主開的,這是早期的道路。

 
 
■日據時代

  在日本佔據台灣的時候,日本人因為要來平服台灣人,所以當時有很多的台灣人有紛紛起來抗日,在龍潭的七十三公墓,就是當時犧牲的烈士,在那時日本,因為當時必須用軍隊,那時有火砲,當時必須用人拉,他必須要把道路拓寬,才能通過,從那時他們開的道路都稱為「警備道路」。

  在那時原住民當會出沒,然而原住民什麼時候要出來,日本人並不知道,一旦有發現他們的蹤跡,日本人就要派部隊追趕,他必須把道路弄寬,另一面必須考慮到必須拉火砲的原因,所以日本人用的道路坡度比較沒有那陡,坡度緩比較容易拉動火砲,如此一來上坡比較容易,下坡也比較不會那麼危險。

  我們在觀看了解古道時,可以多加留意古道的路徑,漢人、原住民、日本人築的形式有差距,因此看古道的時候,會有一個很好的區別,要如何認定是漢人的、原住民的、還是日本人的,在深山看到古道就可以知道是誰開的。

   → 漢人:二路之間階梯相接
   → 原住民:垂直上下
   → 日本人
:繞山而行

   日據時代以後,這些道陸陸續續的加大,到了大正年間的時候,有輕便鐵路的修築,道路就陸續的拓寬,過了不久,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,美國的一些卡車就台灣,因為車子體型大,所以馬路又更加寬,所以日本人開始規劃這些東西,所以有了都市計劃的產生,馬路地要直的,所以去看老街,很多都是直直的,都會有這種現像。

 
日本人 :繞山而行
漢人:二路階梯相接
 
原住民:垂直上下

■ 光復後

  到了光復以後,開始陸陸續續的加大,所以馬路也不斷的拓寬,由於這些馬路分成不同單位來管,所以有分國道、省道,縣道及鄉道及產業道路:

  →國道:中山高、北二高(梅花型)
  →省道:台三線(盾牌型)
  →縣道:扁長方型,桃…,桃竹,桃園到新竹的主要道路
  →鄉道:小一號的長方型
  →產業道路
  →農路:鄉公所管

 

潛龍國民小學製作

指導老師:周俊宏(網頁製作組)、周榮輝(攝影組)、陳全權(訪問組)
學生成員:陳晉敏、賴昭如、任書緯、姚筱妍、曹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