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專題首頁 | 專題簡報 | 網站導覽 |



專訪曾新參

 

■古道是如何來的?

  在原始時代 有 「二家道路」、「獵徑」及「婚姻道路」,而到從漢人從唐山過台灣,就慢慢的開墾,開墾後,東西要送到做生意的地方,常常都會有一條固定的路,久而久之,走的比較多的路,就變成現在的「古道」。

  到了清朝時分成兩種名稱,一種是「民道」,一種是「官道」,,各家人要到「官道」之間所走的路就是「民道」。民道三尺寬,紅橋旁的小路就是「民道」,石門國小旁的就是「官道」,差別在於寬度,雙手張開伸直,其肩同寬的就是「官道」。

 
 

■以前的三坑古道有那些?

 
古道路線
特性
聯內
 龍潭 -- 大湖底 -- 十一份 -- 三坑  
 龍潭 -- 半路店 -- 三角林 -- 清水坑 -- 紅橋 -- 三坑  
 關西 -- 年欄河 -- 瓦窯下 -- 石崎子 -- 深窩子 -- 十股寮 -- 三角林 -- 清水坑 -- 紅橋 -- 三坑
最早的古道
對外
 十一份 -- 泉水坑 -- 淮子埔 -- 員樹林 -- 御成古道  
 三坑 -- 開庄伯公廟 -- 水尾 -- 沿山的旁邊 -- 員樹林 -- 御成古道
沿山旁邊
 三坑 -- 二段潭 -- 沿大漢溪河床 -- 武嶺橋下
沿河床
 
 
■ 古道與大漢溪的水運關係如何?

  三坑龍潭的第一條街,是最早形成的一條商業街,因此很多貨物都會運往三坑,更何三坑靠近大漢溪,是一個貨物的貨物的集散港口,他們三坑的東西要送往對岸的大溪,有些是直接送到萬華、或淡水去,少部分的就集中起來送到大船去,把東西拼拼湊湊成一大船的量,就是所的拼船。

   三坑所有貨物到港口都是利用人力用挑的, 水大的時候,河運時不便,就走陸路, 大水為什麼不能過,不論大小船都要避風雨,以前的船大部分都是小船,木筏之類,或是小型的戎克船,沒有辦法接受水的衝力,所以沒有航行。
 
 
 
 
 
 
 

潛龍國民小學製作

指導老師:周俊宏(網頁製作組)、周榮輝(攝影組)、陳全權(訪問組)
學生成員:陳晉敏、賴昭如、任書緯、姚筱妍、曹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