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專題首頁 | 專題簡報 | 網站導覽 |



專題報導--形式

 

  三坑子的街形成於清朝,以永福宮為信仰中心,在當時有派出所、雜貨店、啤酒屋、棺材店…等。

  現今三坑老街大的房屋大致上有二種:所存最多的是「步廊式街屋」不論是街屋的形式、屋頂的形式都相類似。
 
  三坑老街的「步廊式街屋」通常有店、堂、室、灶等四種空間的組合,通常多為17公尺以上,而騎樓的空間則可提供居民休閒活動之場所,成為了閒話家常的地方了。
 
  其次是一般「騎樓式街屋」,是因為有的是因為老舊的房舍毀壞,有的是可利用的空間不足,因此重新改建。還有一種現已毀壞不存在是「亭仔腳」,僅出現於三坑子71號。
  老舊的房舍圖是熱心的三坑村村長所提供的,是三坑老街村長的房屋改建前和改建後的情形,老舊的房舍由於歷經多年的風吹日曬而毀壞,因此村手長著手搭建了二層鋼筋水泥的「騎樓式街屋」。

  
以下僅就 現存最多的「步廊式街屋」來介紹:
 
 

■屋頂的形式

  屋頂的形式大多採用早期採用紅瓦,後來日漸毀壞而有現今石棉瓦的出現,甚至有鐵皮搭蓋的情形出現。

 
 
■騎樓的特色

 從永福宮廟埕開始,一直到黑白洗的部分,大致上可以說是以直線的方式分立二側,有的已改建,但大多數都還保有古風味。

  而騎樓的的屋頂是由街屋本身的屋頂向外延伸,利用木造的橫樑方式搭建而成,屋與屋之間的牆大多是利用夯土塊疊砌而成。
 
  在騎樓有磚柱的柱子,柱子是利用紅磚或是烏磚疊砌的方式完成,在柱子的上方有上寬下窄有層次感的飛簷磚柱,磚柱與牆之間有楣樑,是利用木橫板搭配紅磚而成,柱子的下端有柱礎的出現,在柱礎上也有雕刻紋路的出現,足以顯示其重視門面。
 
 
■街屋內部

  屋內的牆是以夯土塊疊砌而成,牆壁是與鄰居共用的,從屋子外部可以看到在窗板有二個窗戶,那就是二樓的部分,除了有透氣功能之外,還有吊卸物品及防盜的功能。
 
  要通往二樓,通常是用移動式或固定式的木階梯,以前主要的功能大多是置放物品或提供睡覺之用,現在大多是堆放物品的地方,三坑村的73號的村民就向我們表示,以往晚上關店時,若有人要購物,就會穌用二樓的窗戶來探視,若是熟人才會開門,不熟的人就會沿窗戶將物品垂下以完成交易,確保安全。
 
  屋頂大致上屬於是硬山式的,通常在街屋內部的屋頂會有一孔,上面覆蓋玻璃,以增加室內的透光,有的還會額外的再加強結構,以增加屋頂的穩固。
     

潛龍國民小學製作

指導老師:周俊宏(網頁製作組)、周榮輝(攝影組)、陳全權(訪問組)
學生成員:陳晉敏、賴昭如、任書緯、姚筱妍、曹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