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專題首頁 | 專題簡報 | 網站導覽 |



專題深度報導

 
■古道與大漢溪水運的關係

  貨物挑至三坑以後,貨物要裝船,必須再繼續往下到二段潭,平時可以行船,一旦有洪水或大水發生時,以前的船大部分都是小船、木筏之類,或是戎克船,無法接受水的衝力,所以無法航行就,必須改走陸路。

  由於三坑渡船頭的地點是二段潭,有時水位比高時,大船可以駛入,因為此回轉不方便,所以會順流而下到楓樹潭,因為從紅橋下來也是很近,所以有些貨物從紅橋挑至楓樹潭來,再繞回二段潭收取三的貨物。
 

 

■聯內:關西 -- 三坑的古道


   以前貨物要送到三坑去必須要有路,最早的一條是從關西,有二個,比較靠近湖肚關西,此條是最早的,屬於重要道路,大約在乾隆五十多年開的,與關西道卡斯族的味阿貴、銅鑼圈的蕭鳴皋,大溪的林平侯(林本源)有大的關係。

   味阿貴是關西地方的一個墾手,有很多地租給人家,收租收完了之後,要出口要換錢,所以在關西地方的東西要送到三坑來,再從三坑再送到大溪去,交給大溪林平侯(林本源),他是個生意人,把貨物再拿去賣。
 
  蕭鳴皋是我們龍潭霄裡社平埔族的人,是知母六的第四代,第一代在霄裡附近開墾,第二代是在三角林及三坑,第三代是開三和及銅鑼圈,第四代開了一條路,把關西的貨物集中到大溪去。
 
   當時所走的路就是從關西經過龍潭的牛欄河, 經過深窩子(龍源國小附近),再到十股寮(十股?是蕭鳴皋住的地方),再往山下走,就到了三角林(第二代開墾三角林),再往下走到清水坑,再往大坪走,經過了紅橋往上走到三坑,這是最早,也是最重要的道路。
 
■聯內:龍潭 -- 三坑間的古道
 
  龍潭方向過來到了大湖底會分成二條,其中一條會往三角林,會接上清水坑,這一條古道,但是由於路途繞了大半圈,所以又開了一條,從大湖底,到半路店,到十一分,接石門國小旁的百年石板路,到三坑。其它要進來的都是從其它的路接到這些古道。
 

 
 
■對外:三坑 -- 大溪的古道


一、從三坑沿大漢溪的河床,繼續往下走就會從現在大溪的武嶺橋出來, 武嶺橋附近大溪人稱為月眉,從武嶺橋進入後,現在已拓寬了,也就是現在崁京大橋的地方,以前大溪的渡船頭就是在現在武嶺橋下的地方,,在橋下把貨物裝上船,

  有時候這裡還是有大水的時候沒辦法行船,他就會沿著武嶺橋附近有條走陸路,到中庄(有霄里社的公館和收租的地方),往鶯歌方向去,直接再到樹林,往台北方向走。
 
二、水大的時候,河運時不便,就走陸路,沿大漢溪河床這條古道時,颱風時常會遭受破壞,所此條古道時開時斷,因此必須再找一條,因為有些時候,東西在三坑,所以就沿著山旁,經過開開庄伯公及水尾這一條,一直到員樹林。再接到大溪的御成古道,往現在的國防管理學院下去,最後也是接到武嶺橋
 
三、 在水運不能走的時候,貨物就不必要運到三坑所以也不走沿河床這條古道,因為路途較遠,但是也不走開庄伯公廟這條古道,因為從十一份必須下坡至三坑,而後再走往員樹林又是上坡,因此從十一份就直接往泉水坑,過了淮子埔,一直通到員樹林,再接大溪的御成古道。

  因為桃園整個平原都稱為古石門沖積扇,因為形成河階地形,所以要往下容易,但是要向上就比較困難,所以一旦知道水陸不能走,就走十一份往泉水坑再到員樹林這條古道,若是尚有貨未運至三坑者,就直接走泉水坑、淮子埔通往員樹林這條古道。


潛龍國民小學製作

指導老師:周俊宏(網頁製作組)、周榮輝(攝影組)、陳全權(訪問組)
學生成員:陳晉敏、賴昭如、任書緯、姚筱妍、曹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