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專題首頁 | 專題簡報 | 網站導覽 |



深度報導-- 碾米廠

 
報導專題  | 磚窯 | 糖廠 | 輾米廠 | 米輪 | 
 
  老先生追憶過去在日治時期(正值老先生的祖父那時候的年代),以前種米是有限制的,一家人只限四千斤,當時都是賒帳,以物易物的情形也有,白米的產能不大而且當地生產稻米的農家還必需繳納田租、稅賦,所以正餐能夠食用白米飯真是可貴。臺灣光復後,政府辦理三七五減租等政策後,當地的稻米種植才愈趨開發。
 
■輾米廠

  輾米機和古老的屋厝相襯之下,這一棟可說是保存的較完整一間,劉老先生口中的描述,當代的建材對我們來說,更是神奇,誰會想到九二一大地震之後,還有這完好的百年老建築呢?

   在這棟百年歷史古厝裡,我們看到了以前重要的經濟工具和器具。這具留傳已久,從以前的人力轉動,到現在的電動輾米,這座輾米機已具有百年歷史了。
 
 
■輾米機的動力

  在過去的歲月裡,原本以前的動力是利用人力來轉動發電來輾米,輾米機在五十年前曾經更新過一次,設備之中只改換成電力馬達,其它的沒有改變,輾米的速度也快了很多。
 
 
■輾米的流程

  對於當代重要的經濟上的用具來說,從下稻穀、脫糠去殼生成胚芽米、產出白米到販賣等過程一目了然,展現了它從以往人力時代以至於工業革命時代機械化的演進,一路陪伴著三坑仔的經濟從無到有飛黃騰達的歲月。

  在輾米機的上方有像鉛筆狀的器具,因為在輾米時往往有會有很多粉塵的,所以就利用它來吸附粉塵,以保持室內空氣清淨。
 
一、下稻穀

  輾米的第一流程就是將田裡的穀子去了稻桿後,然後晒乾,晒乾之後拿來輾米機來製成白米,右圖即是用來放稻穀的地方。
 
二、脫糠去殼生成胚芽米

  輾米的第二流程的第會將稻穀脫糠去殼,而生成胚芽米,胚芽米在當時並不稀奇,現代人都吃慣了白米飯,反而胚芽米都是比較貴的,在以前製作白米後所剩下胚芽,都是拿來餵豬的。
 
三、產出白米

   劉老先生的米輪口述大約有四家,分是有四家:曾、劉、廖、周姓才有,但是也有沒有米輪的,而是利用手工來椿米的,以前的人椿米二十斤,三、四人約要半小時,米沒那麼白,而利用輾米機一百斤只需二十分鐘,和三坑仔、佳安村、和平村、龍潭、銅鑼圈一帶的私家米輪相比,它的產能當然可觀。
 
四、販賣
  

  以前的人因為經濟不好,當時一家稻穀只限四千斤,而當時的三坑村也都是以種稻務農、飼養牲畜為主,所以往往在買東西的時候,就會賒帳,甚至會利用以物易物,也就是說有的拿長大的豬來換白米,所以劉老先生家的雜貨店有賣豬肉,也有是利用賒帳方式,等到作物收生成或是牲畜賣出之後,才來還錢的,所以當時的商店的本錢都要很雄厚的。
 
 

潛龍國民小學製作

指導老師:周俊宏(網頁製作組)、周榮輝(攝影組)、陳全權(訪問組)
學生成員:陳晉敏、賴昭如、任書緯、姚筱妍、曹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