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專題首頁 | 專題簡報 | 網站導覽 |



專訪張祿森

 

■青錢第是如何來的?

   其實青錢第的來是這樣子的,在當時,自己發行了那個「青錢」,所以當時有「青錢」的流通,就好像以前的鏢局,只要憑鏢單就可到銀莊去換錢,「青錢」非常有信用,到哪裡都可以對換因為張家的袓先非常的同心協力,而且我們做生意都是「童叟無欺」,更因為當時賑災,所以受到皇帝及大家的稱許,就將張宅稱為「青錢第」。

■青錢第有沒有考慮列入古蹟?


   青錢第原先是有要被列入三級古蹟的,但是我張良松(青錢第的主人)他不要給它列入,因為一旦被列入古蹟,他就不能自己修繕,如果它列入的話,有損壞的地方私人就不能修復,以前曾被列入了只是張良松反對。

 
 
■校長您跟青錢第的主人有什麼關係? 
 
   校長和張良松是在一般宗姓來講還是排在兄弟輩,在族譜上是沒有辦法排的,就張家的家族來講,我們契的後代,然後一直傳下來到了張揮公,從張揮公傳再傳到張九齡,所以我們都 說我們是張九齡的後代,從那時就直傳下來。
 
  「青錢第」是在清朝時建立的,其實真正的張家的堂號是「清河堂」,因為當時是住在清河郡,因此張家的堂號後來就以住的地名來命外稱為「清河堂」。

   後來又有一位祖先,他倡導說要忍,所以就有百忍傳家,就叫做「百忍堂」,因此又可以稱為「百忍堂」,還可以叫「武威堂」,武威堂是廖家比較多,「清河堂」、「百忍堂」、「武威堂」其實是同一個堂是後來分開。
 
   就是以前我們的祖先,因為做了官後來出了問題,逃難,從中原往南部逃的時候,然後一部份姓張、一部份與大媽的姓廖、一部份與姓小媽的姓簡,所以張、廖、簡三姓同中,所以有的兒子姓張、有的兒子跟大媽姓廖、有的兒跟二媽姓簡,所以張、廖、簡是同宗不能通婚,現在就可以了,現在蠻多姓廖的,如中科院旁邊那邊就是廖家,散居在世界上姓張的有一億多人,大多都是客家人,也有些是閩南人。
 
 
■青錢第旁的土确厝

  談到建築,原住民住在山上就用木頭、石片來蓋房子,如果到金門去多用石頭蓋的房子,這是就地取材的一個方式。而我們以前住的是用泥土去做,有兩種方式:
 
   一種是把泥土攙稻穀、稻草,人拉著在上面踩,那個就叫做煉,把泥土煉好了以後,做成了土磚,土磚還蠻大的,所以那是用土磚去做的,青錢第旁的就是。還有一種就是把房子的樣板放好,就用打磚用的鎚子將黃泥土弄紮實,是鎚出來的房子,那也是土房子。
  
■除了在永福宮有義民爺,在三坑還有沒有供奉的地方?

  前青錢第後面也是「萬善祠」,他們當做天上的神,而是地上的神,因為古時候的人說有燒香有保佑,而在石門國小旁右邊要到中科院那裡,有個「萬善祠」,其實「萬善祠」就是多無主的神在那裡,沒有後嗣的人或出外人在此過世,就好心把他葬了,供奉他們,我不要讓他變成孤魂野鬼,所以才有人去燒香供奉是這樣子的,因為以前的人比較既會說有這些東西,所以生活不平安,是把他請世而能夠有所避,是這樣子的,
 
■青錢第附近以前都是種稻嗎?

  龍潭只要平地有水源灌溉,都是種稻子。到日據時代,水源比較用不到的地方,像凌雲岡這一帶後面都是種甘蔗的,斜坡的地方就種茶葉,高原地也是種茶。青錢第這一帶都是種稻子。

   以前石門水庫沒興建時 ,我小時後都到那去游泳,那時還有橋,也有住人,開始建石門水庫,有的都搬出來,有不願意走,住在山上,有一部份原住民是種旱稻。
 
   其實都是稻子,一個比較需要水, 一個比較不需要水,當然會有一點差,不知道為什麼現在旱稻沒有了,因為一個比較軟、一個比較硬,旱稻比較硬,跟彭來和在來兩個差別是一樣的。
 
 
■三坑有沒有做腦寮?

  在我腦袋裡,龍潭沒有樟腦寮,以前龍潭的人,要做樟腦都到埔里去做,龍潭有樟樹沒錯,還有在三坑那邊的那一片種香茅,樟腦就是現在大家拿來擦防蚊的,人家做月子婦人洗澡,就要去採樟腦葉跟風樹葉還有一些葉子熬起來給婦人洗,其樟腦就有提神的做用。
 
■青錢第以前的生活情形大致上如何?

  青錢地附近的人家謀生的情況,其實那裡有開一個小雜貨店,甚至還有以前的商店,晚上熟人才開門,不熟的人就不開門,那應該說是早期的龍潭,街上一部分的人做生意,然後旁邊其他的人種稻子,甚至有些人還是做苦工,有一些人是去山上砍竹子,種稻是在農忙的時後才種,這中間空閒的時間都是要找事情來做,是這樣子現在還是一樣,忙完了就去做別的。
 

■在三坑有榨油廠,榨油的過程如何?


   龍潭的榨油廠是校長的宗親,當他小時讀初中時,因為有同學的關係,所以每當考試前三天我就會到他家住,,一起讀書,要榨油之前,首先必須要把可製油的種子要採收,採收以後一定要曬乾,把水份去掉,油份才會較醇,曬乾了以後再壓扁,殼破了後取出仁,仁還要稍微炒過,炒過了才放在壓榨機裡頭去壓,壓的時候汁液會流出來,早期的那個渣可以拿來養豬或當做肥料,所以它那就是經過炒曬乾。
 

潛龍國民小學製作

指導老師:周俊宏(網頁製作組)、周榮輝(攝影組)、陳全權(訪問組)
學生成員:陳晉敏、賴昭如、任書緯、姚筱妍、曹蕾